毕业生分配制度弊端由于计划分配制度政府统得过死,包得过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计划分配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地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人力资源难以合理配置
高等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有上千种之多,而且办学条件不同,同一专业校际间的差异也很大
同时,毕业生的兴趣与志愿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方向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此繁杂的情况,用一些简单的数字计划把它包揽起来,是很难做到科学合理的
就业的决策权集中于政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主体却无权决策
供需双方全凭组织安排,互不见面,互不了解,极大地限制了个人意愿的发挥,束缚了企业的用人机制,难以做到人才的合理配置
2、缺乏竞争机制
计划分配由于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影响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方面积极性的发挥
学生进了大学门,就进了当干部的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减弱了竞争意识和观念;高校只管培养不问“销路”,自我封闭,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用人单位全凭“等、靠、要”,养成了依赖性,失去了主动性,以致需用脱节,所学无用,造成人才浪费
”3、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这些企业急需大学毕业生去就业、创业
而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难以满足它们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
按《企业法》规定,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用人方面也应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挑选和聘用自己需要的人才,或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人
显然传统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与之不相适应
因此,改革旧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建立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便成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