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试有待完善所谓标准化考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标准进行的考试
那么按什么标准呢?美国教育研究会、心理学会和教育测量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美国的标准化考试从编制、施测到评分、质量分析都需要按照这个《标准》
而中国现在没有自己的“标准”,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现阶段没有自己的标准化考试
在许多方面只能参考借鉴别国的经验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但在现代考试技术上却大大落后于西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段时期,西方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发展推动了考试的发展
从1909年到1915年,教育测验逐渐增多,测验研究进入了兴盛时期
1922年斯坦福成就测试问世并逐渐风行
当时,不仅学科测验有了发展,而且诊断测试和练习测验编制也陆续问世,形成了利用教育测量来进行教育调查研究的风气
相比较,我国关于考试的研究起步较晚,教育和心理测量领域真正得到重视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而在上个世纪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西方考试技术领域有了迅速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经典测量理论以外,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出现了计算机自适应性测试(CAT)、电子评分员(E-rater)及真实性测试(authentic test)等许多新的测验方式
考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无不说明,我国的考试研究还必需进行大量的拓宽性工作
在我国,每年都在举办着成千上万的各种类型的考试
这些考试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其利害也不可谓不高
但这些考试真正实现标准化却可谓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观念和体制两个方面:首先,从观念方面分析,中国的广大民众对考试有一种“膜拜”的心理,普遍认为考试一定是神圣的、公平的
如果因为考试结果比其他人差而失去某些机会,必然是心服口服
这种心理或许源于对权威的服从,或许是被考试的形式所“蒙蔽”
但不管怎么说,考试的形式不仅保证了考试的信度,而且保证了考试的效度,即一个考试是否真的能够考查出试卷编制者想要考查的能力
这种心理使得人们几乎从不对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质疑
考试的形式使人们看到的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和公平,却忽视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其次,从体制方面来分析,中国的考试大多数都是由政府部门或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来组织的,因此,这些部门或机构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培育”或“分割”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考试能否生存或壮大不取决于考试本身的质量高低,而是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命令
即便是对考试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只有通过考试研发人员的责任心来实现
到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是否也应该把考试行业放在市场中,让考试经受实践的检验,让不同的考试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观念和体制成为影响我国考试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这两方面本身也相互影响
政府部门组织的考试会因其“官方”身份而增加考试的“权威性”,于是民众更加不会怀疑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与此相伴,民众的笃信不疑必然从另一方面削减了对考试质量的监督,使得考试的组织机构在不经意间放松对考试质量的追求
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标准化考试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大力宣传有关标准化考试的观念,提高广大民众对考试的认知,进而推动考试体制的逐步变革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标准化考试的推行,真正实现利用考试达到人才评估的目的
标准化考试作为一种人才评估手段,在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标准化考试也只不过是人才评估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既不能低估标准化考试的作用,也不能高估其作用
那种对考试“膜拜”的心理和将考试“一棒子打死”的态度,都不可取
标准化考试的推行和真正落实,还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