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理论课程

信息工程理论课程通识类知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

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除上述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课程应包括数字通信、射频工程基础、信息安全、VLSI设计、数字图像处理、雷达技术、语音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数字视频、电子测量原理、统计信号处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天线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无线互联网、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移动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等知识领域,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选取和适当补充

依据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以下为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示例一:电路分析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48)、C++程序设计(48)、数据结构(64)、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64)、微机系统与接口(64)、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86)、电磁场与波(64)、数字系统仿真VHDL设计(48)、通信原理(64)、数字信号处理(64)、通信电子电路(64)、微波与天线(64)、近代信息论(48)、雷达原理(48)、平面显示技术(32)、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64)、操作系统(64)、数字图像处理(48);示例二:C语言程序设计(32)、电路分析基础(64)、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48)、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64)、通信电子线路(48)、电磁场与电磁波(48)、随机信号分析(48)、数字信号处理(48)、通信原理(64)、通信网络基础(48)、信息论与编码理论(64)、信号测量与估值(48)、离散数学(48)、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48)、数据压缩与信源编码(48)、无线通信(32)、传感技术(32);示例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48)、电路分析基础(64)、信号与系统(64)、模拟电子技术(64)、数字电子技术(64)、高频电子线路(48)、通信原理(48)、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48)、现代通信网(48)、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48)、无线传感器网络(32)、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32)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