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发展过程早在十八世纪,亚当·斯密斯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概念,作为推动当时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IE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革命后,生产力有很大发展,1799年美国的惠特尼提出了“互换性”概念奠定了合理化、专业化、机械化、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因而能向大量生产发展
1832年英国的巴比奇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论述了专业分工、工作方法、机器与工具的使用、制造的经济原则等
人们开始用新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提高效率,这就孕育了IE的思想,为IE的诞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里
泰勒受“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思想影响,在机械制造领域发展了这样一个概念:方法设计、时间测定、生产计划安排与控制等都是工程师的职责
他努力实践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等并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从而使生产率提高了几倍
吉尔布雷斯夫妇致力于动作研究,设定了十七种基本动作要素以及工作流程分析,他为工作与操作的改进和后来的预定时间标准创造了科学的依据,提供了至今人们仍在使用的思维方法
亨利·福特创造了符合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线同步化系统(流水线),使制造领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享利·甘特创造了“计划控制图”或叫“甘特图”,艾马逊提出了“奖金计划”和“提高个人效率的十二原则”,为生产管理和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
1917年成立了IE协会和泰勒协会
第三阶段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第二次大战期间广泛地将当时的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引入IE活动中,从多种学科的角度来考察、分析和改进所研究的系统
1924年至1932年梅奥进行的著名“霍桑”试验,使人们认识到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作用对生产效率提高更为重要,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方式;1924年休哈特提出质量控制图使统计学成为IE研究中的一项有力武器
工作研究、质量控制、人事评价与选择、工厂布置、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已成为IE的内容
随着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费希开始“工程经济”研究,解决设备的“经济性”问题
运筹学的产生为决策者提供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决策的方法,工业工程师将其应用到工厂管理中,使得IE的技术内容得到大大的丰富与发展
第四阶段为第二次大战以后
1945年希亚公布了“因数分析法”
1947年米鲁兹创立“价值工程”技术,总结了一套保证产品或作业必要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方法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自动化、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IE关于人的因素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IE工程师们逐渐认识到必须把人和系统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出现了“人机工程”,又称工效学(Ergonomics)
IE从战前经验主义发展为战后更讲求定量方法
IE的研究方法随着应用数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定量化技术成为IE研究的主导和趋势,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分析、设计、描述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的产生,使得IE工程师们对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实验、多方案对比与决策,以及运行过程的控制与创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