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总体框架构建原则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课程体系必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主要指集中实践环节、单独设课课程学分,课内实验、实践学时不予计入
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行业状况
实验课程:包括一定数量的软硬件及系统实验,包括安全设备及测定仪器仪表、相关软件和系统的使用方法
课程设计:根据课程性质,不少于2门专业主干课程安排课程设计
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
选题应结合专业主要就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