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重力场模型在地球科学中重力场结构是地球质体密度分布的直接

地球重力场模型在地球科学中重力场结构是地球质体密度分布的直接映象

全球重力场模型是研究岩石圈及其深部构造和动力学的重要样本

近年来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已有的各种阶次的重力场模型进行了多种富有成效的研究

根据扰动场点质量模型, 扰动场源深度h 与扰动位模型的阶n之间存在的简单关系h=R/( n-1 )( R=6371k m ,是地球平均半径) , 100-180 阶窗反映岩石圈中,上部直到Moho 层上、下物质的分布特征

利用联合卫星海洋测高数据导出的模型已确认了海洋板块边界、海沟海隆和海底高原等海底构造

海洋大地水准面高和与之相当的岩石地形作为两种谱求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几十个海槽、海隆和海底高原, 确定了相应大地水准面高与地形之比为1 ~ 5.5 m /k m,并用软流圈粘度以及岩石圈年龄和厚度对这一结果作了解释

近年我国地球物理学者利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的WDM 89 模型结合地学大断面研究了华南大陆和东南陆缘、秦岭造山带、四川台向斜和江汉一洞庭盆地等构造区壳慢结构及特征

例如,首次给出了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提出的关于湘中地区可能存在岩石圈大洼兜论点的重力位场证据,又如发现研究地区几乎所有5 级的地震震中都位于100-150 阶模型重力异常图上的高、低重边缘带

国内外学者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还研究了地幔粘度结构,计算了核幔流应力场,发现了地授对流的重力场标识,研究了海面地形及其产生的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的洋流分布,根据低阶位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分析核慢物质迁移动向等

地球重力场模型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些属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中提供了关键约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