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学派产生背景

新凯恩斯学派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中期出现“滞胀”以后,长期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来自不同流派的攻击

新自由主义不但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而且一度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备受瞩目的“官方经济学”

虽然新自由主义很快衰落,但它对凯恩斯主义的不少批评是合理的,揭示了凯恩斯主义的真正缺陷和致命弱点

为了摆脱理论和现实上的困境,80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凯恩斯学派

它的主要成员有:哈佛大学的格雷戈里·曼昆和拉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和朱利奥·罗泰姆伯格,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蒙·费尔普斯等人

新凯恩斯学派一方面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旧框框,吸收和借鉴了包括新古典宏观学派在内的其它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

新凯恩斯主义的青年经济学家们刻意求新,建立起复杂的数学模型,以一种严谨的形式,建造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弥补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一些缺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为答复20世纪70年代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80年代便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7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者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他们断言,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的基础上;他们主张,应当用建立在市场始终出清和经济行为者始终实现最优化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早在70年代后期,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Fischer)、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Phelps)、约翰·泰勒(JohnTaylor)就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基础

费希尔发表了《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费尔普斯和泰勒发表了《在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一文

他们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

80年代,美国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

因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更多表明这些粘性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而引起的

即是,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经济基础

这样,80年代以来,就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斯蒂格利茨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以与其对立的研究方法,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Macroeconomics)相并立

事实上,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它以“new”表明“新”的意义,因此,是对旧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synthesis),现在,标名“新凯恩斯主义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此词是迈克尔?帕金(MichaelParkin)所创造的,他于1984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始创“新凯恩斯理论”(new—Keynesiantheory)这个术语,而未用“新凯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最先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称号的,是劳伦斯·鲍尔(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Mankiw)和戴维·罗默(DavidRomer)

他们于1988年发表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产出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