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主体趋势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原因第一,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适宜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参与社会治理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直接涉及公众基本生活利益的事务,如果政府不能干或干不好,企业不愿干也不合适干,就只能交由社会并最终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做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非政府组织正是为适应这一类事务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凭借社会权力,通过自身以市场为基础的活动,自行解决、代表或反映社会公众的普遍要求
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共事务的本质要求和公共管理不同层次或领域的存在,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二,现代公共事务日益专业化和复杂化,促使政府部门需借助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完成复杂的管理任务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公共事务对专业性、技术性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代
因此,人员力量的缺乏和物质装备的有限又同样地促使政府部门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庞大复杂的管理任务,即必须授权或委托给有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及设备的非政府公共组织来代为实施管理
第三,人们对政府职能在认识上的转变,促成了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
为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稳定,西方各国政府在政府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其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职能,使政府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而对政府干预主义失去信心,并开始推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化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将尽可能多的政府职能转移给社会
公共管理职能由政府向非政府公共组织转移,客观上促成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格局
二、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的意义首先,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公共管理的绩效
在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唯一主体的前提下,由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存在竞争压力,加之行政效率的测度十分困难,政府效率的低下和充斥整个公共管理领域的官僚主义就难以避免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则意味着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将在多个相互竞争的主体之间进行竞争,竞争能促进公共管理绩效水平的提高
其次,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淡化官僚体制中的“官本位”意识
政府在作为唯一公共管理主体的前提下,几乎垄断了对所有公共资源的支配权,这种对公共权力的独占性是形成“官本位”意识的根本原因
而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公共资源的唯一支配者,同时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分享公共权力、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等,也使他们对公共权力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官本位”意识也将随之淡化
最后,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克服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所以,政府规模和政府职能范围将不断扩张,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就不可避免
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则意味着即使出现了新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需求,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交由其他社会组织来承担,这样社会及公民新的公共服务需求就不能成为政府扩张规模的借口,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膨胀也有可能最终得到遏止
由此看出,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也是对现有公共管理格局的重新认识
关注并探讨在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中不同治理主体各自的定位、分工和相互关系,以期形成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社团、社区、企业甚至个人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崭新格局,从而克服政府作为唯一公共管理主体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有利于为公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