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艺术代表作品

琵琶艺术代表作品1918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瀛洲古调”琵琶大师沈肇州应邀在沪为孙中山先生演奏“瀛洲古调”,中山先生称其为“绝技”

上海英商百代公司特请沈肇州灌制了《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首“瀛洲古调琵琶曲”

国乐大师刘天华师从沈肇州学习了“瀛洲古调”,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还于1928年到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主要乐曲《飞花点翠》,对推广“瀛洲古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3年,家住崇明小竖河的琵琶高手施颂伯应日本音乐界邀请,到东京、大阪、名古屋、长崎等地演奏“瀛洲古调”,极受欢迎

上海《时报》誉施颂伯为“琵琶博士”

早期的“瀛洲古调”琵琶曲谱为工尺谱,通过手抄传承

1916年,沈肇州首次编纂出版了《瀛洲古调》,收入乐曲四十五首,由慢板二十二首,快板十七首,文板五首,武板一首组成

是“瀛洲古调”具有代表性的精华曲目

1936年,沈肇州的弟子徐立荪再版“瀛洲古调”时加入“通论”,“入门练习曲”和“音乐初津”称为《梅庵琵琶谱》

1941年,曹安和、杨荫浏根据刘天华传授的“瀛洲古调”中的十二首乐曲,用工尺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编印出版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

1946年,《雅韵集琵琶谱》中收入简谱版的“瀛洲古调”“文板十二曲”

1984年,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出版了由樊少云、赵志山等传谱的《瀛洲古调曲选》,收入曲目二十首

1997年出版的《中国琵琶名曲荟萃》收入“瀛洲古调”十一首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

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色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入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

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

《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每首小曲都描写了一个场景或事物,与崇明的民风、民俗、民情息息相关,是典型的标题音乐,并通过琵琶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

每个小曲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将不同的小曲组合连贯演奏,是我国琵琶流派中绝无仅有的

崇明地区的“瀛洲古调派琵琶”传人在解放初时约有二十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不正常,能演奏者不到十人

为了不使这堪称一绝的流派不失传,2005年开始,有“瀛洲古调”琵琶传人在少儿民乐班中进行传授,但步履维艰浦东派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发展,尤以上海地区为最

旧时,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认为弹琵琶,是一种清雅艺术,因此,好些家长喜欢让子女学琴

在琵琶演奏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浦东派琵琶始祖为清乾隆南汇人鞠士林,为闻名沪上的“鞠琵琶”,其徒王东田被知音誉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1837—1891横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为醇亲王教授琵琶,赐三品官带,受封“天下第一琵琶”

陈子敬的代表传人沈浩初(1889—1953黄路人)汇先人琵琶之精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编著《养正轩琵琶谱》

民国年间,沈浩初师弟胡簋铭(新场人)应日本大阪琵琶会之邀挂牌演奏浦东派琵琶

沈浩初高足林石城先生(横沔人)于1956年应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再传刘德海叶绪然等一大批学生,并在各大专业院校教授琵琶

林石城和他的学生们还赴20多个国家演奏

以林石城先生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作为当代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技法,并且他在琵琶制作、改良以及整理、编著浦东派琵琶的曲作和著作方面,其专业影响力已遍及五洲四海

浦东派琵琶传人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在上海南汇;其活动区域却延伸至上海、江南,甚至到京城

南汇是中国浦东派琵琶的摇篮

滨临大海的南汇,自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惠南镇人鞠士林独创海洋南汇民族风以来,这里便成了中国浦东派琵琶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引军人物,构架了浦东派琵琶的金字塔

继鞠士林之后的六代传人,分别被知音誉为“鞠琵琶”、“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圣手”、“琵琶泰斗”(考清《光绪南汇县志》、《续志》、《南汇竹枝词》);大批琵迷,夯实了浦东派琵琶的根基;清音国乐的普及,涌现了大批琵琶传人;地方戏曲的繁荣,出现了大批琵琶新人;道教音乐的活跃,衍生了一代琵琶高手;群众文艺的崛起,造就了一批琵琶追星族;艺术教育的掀起,培养了一批琵琶新苗

浦东派琵琶传统曲目为:文套,有《夕阳箫鼓》、《武林逸韵》、《月儿高》、《陈隋》,大曲:《普庵咒》、《阳春白雪》、《灯月交辉》;武套为:《将军令》、《十里》、《霸王卸甲》、《平沙落雁》等

新创作曲目有《青春之舞》、《学生操》等30多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