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献血服务13.1 建立、实施、监控和改进献血服务质量体系,确保为献血者提供安全优质的献血服务,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
13.2 建立和实施献血场所管理程序,保证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
献血场所应有充足的设施,布局合理,能满足献血工作和献血者以及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要求
献血前征询和体格检查应对献血者的隐私和相关信息进行保密
应具有处理献血不良反应的设施和药品
每个采血工作位应有独立的采血、留样、记录、贴标签的操作设施和缜密流程,消除导致献血者记录或标识差错的潜在因素
13.3 建立和实施献血者招募指南,以自愿无偿的低危人群作为征募对象,确保献血者教育、动员和招募工作的实效性,鼓励自愿定期无偿献血
13.4 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和评估,保证不影响献血者健康以及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康征询和健康检查完成后应由献血者和检查者共同签名
检查者应做出献血者是否能够献血的判断
13.5 建立和实施献血者献血后回告受理和保密性弃血的处理程序
建立和实施对有易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危险行为的献血者献血后的报告工作程序、献血屏蔽和淘汰制度
13.6 建立和实施血液采集管理程序,确保献血者安全和血液质量
13.7 采血前应对献血者资料进行核查,确保从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献血者中采集血液
13.8 在采血前对血袋和血液保存液外观进行检查,以确保血袋无破损、无霉变,在有效期内;血液保存液外观符合要求
13.9 应采用惟一的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血袋(含原袋和转移袋)、标本管
应对贴标签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一献血者的血袋、标本管、献血记录一一对应,贴签无误
13.10 制定静脉穿刺和血液采集工作程序
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静脉穿刺
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均匀
血液采集量应采用称量方法加以控制,应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规定范围
13.11 采血结束时,再次核查献血者身份、血袋、血液标本和相关记录,确保准确无误
13.12 建立和实施血液标本留取程序,保证标本应来源于相对应的血液
13.13 建立和实施献血者服务规范,制定献血者接待和护理程序,履行献血前告知义务,遵循献血知情同意原则
对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进行全程护理和情感交流
13.14 应建立和实施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程序,包括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观察、处理、记录、报告、评价和随访,以正确处理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
13.15 建立并持续完善献血者跟踪和回访服务制度,实施献血者满意度调查程序、献血者投诉、反馈处理程序,确保献血服务的持续改进
13.16 献血记录至少应包括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健康征询结果及献血者和征询者签名、健康体检结果及检查者签名、献血日期、献血量、献血反应及其处理和员工签名
13.17 血液成分献血者应满足《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及相关的特定要求
13.18 血液成分单采工作必须由接受培训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应有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监护
血细胞分离机应得到维护和监控,确保安全有效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一次性血液成分分离管路
应按程序安全弃置及销毁所有用过的一次性成分分离管路,杜绝非法复用
13.19 应记录血液成分献血者的健康检查结果以及血液成分单采过程的关键指标,包括采集时间、品种、体外循环的血量、抗凝剂的使用量、交换溶液的量、血液成分的质量以及献血者的状态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