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纪时纪年

天文历法纪时纪年一、纪年(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慎(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

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鲁庄公十年

②到了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

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皇帝的年号

③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

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

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子”,简称“花甲”

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

如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二、纪月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

例如,一年分为纯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

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谭嗣同》是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三、纪日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

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

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四、纪时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

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

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中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图略)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

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

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仄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