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1)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包括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统计分析

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和地质条件的调查

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主要是对目前地质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其发展趋势

(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①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以常规治理为主,常规治理与应急治理相结合;按规划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常规治理,对突发性的情况紧急的地质灾害可不按规划要求实施应急治理;统筹规划、讲求实效,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坚持监测预警为主,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相结合;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坚持谁诱发、谁负责原则,自然原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由政府出资治理

②防治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行政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掌握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初步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报成功率;发挥并调动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与水平,努力使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整治,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构建处置快捷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和信息平台

阶段性目标为建立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包括矿山地质灾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危害较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完成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治理项目

(3)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①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原则及方法

以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为基础,根据已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各地州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单元的划分主要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及其影响范围综合确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

易发区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定性分析为主,突出主要灾种,综合命名

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其是指易引发或较易引发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已建或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通航的主干河流等需重点防护的区域

(4)地质灾害防治项目①重点防治区

本防治区目前除局部地带发育岩溶塌陷外,均属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及重大级以上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类型防治区内

防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及城市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开展矿区、主干河流、城市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本防治区目前有少量的重大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频繁,局部地区地下蕴藏着较丰富的煤炭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③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是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或勘察治理;对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