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贡献新中国的民族学的研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抹煞少数民族的存在,加深了民族间的仇恨和隔阂
不少民族被迫更改、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因而当时无法确知中国究竟有多少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获得平等地位,许多以前不敢说明自己族名的民族,现在敢于公开其民族成分,要求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1954年普选中,自报的民族名称有数百个
为解决数百个名称是否都代表单一的民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民族识别的任务
民族学工作者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特别是语言学工作者协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原则,对全国提出新的族名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基于全国民族识别工作的成果,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国共有56个民族
通过科学研究和民族自愿原则决定民族成分,是中国民族研究工作的创举,从而引起了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工作者参加了人民政府组织的各种访问团或工作队,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阶级状况以及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进行民主改革以及制订民族政策的科学依据
1956~1958年,全国有关省、区前后组织了16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地区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社会历史民族调查研究工作,参加调查的除民族学工作者外,还有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共达千人
中国民族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民族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密切结合
各调查组从1959年起陆续撰写少数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书稿,整理调查资料300多种
1979年,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组织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委员会,陆续编写并出版各种丛书,介绍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中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真理
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这是民族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占全国人口6%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总的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约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共3000多万人,保存着封建地主经济,其中有些民族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些资本主义因素
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更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其中约400万人保存着早期的封建制度亦即封建农奴制,约100万人保存着奴隶制度,约70万人保存着原始公社制或原始公社制的浓厚残余形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