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若干个模式生物体基因组计划,中国重点支持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亦可划入这一范畴
模式生物体一直就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模型,加之它们与人类相比基因组结构简单、单位DNA长度上基因密度高, 易于基因的识别,而且从低等至高等的各个模式生物是研究基因分子进化的绝佳材料
各模式生物体之间的比较性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阐明
对于在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功能,模式生物体更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中国的基因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而且是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少,与国际上这几年HGP的惊人速度相比,中间的差距很大,并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
中国生命科学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⒈ 尽快收集和利用中国宝贵的多民族基因组资源和遗传病家系材料, 并阻止这些资源盲目流向国外
⒉ 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互相配套的、集分子遗传学、 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中心,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⒊ 根据中国国情和原有工作基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走“短平快”和出奇制胜的道路,直接楔入基因组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基因识别,如走“cDNA计划”道路,尽可能地克隆一大批新基因,在人类8万~10 万个基因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同时,由于基因组DNA测序是一项劳动和技能密集性工作,如能引进技术, 培训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完全有可能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一部分工作吸引到中国
⒋ 充分利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已有信息,建立生物信息技术, 推进中国基因组研究工作,并在基因组转录顺序的认识及基因功能推测方面多做工作
⒌ 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维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间合作
历史已将中国当代科学家推上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大舞台,他们责无旁贷地要为供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为21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负责,唯有高瞻远瞩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和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地拼搏,才有可能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交换和分享数据的资本,共同品尝人类基因组这一全人类的“圣餐”
中国1994年启动HGP,现已完成南北方两个汉族人群和西南、东北地区12个少数民族共733个永生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基因保存了宝贵的资源,并在多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就,在致病基因研究中有所发现
定名为中华民族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HGP为“九五”国家最大的资助研究项目之一(700万元),为中国在下世纪国际HGP科学的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打好了基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