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辗转后方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
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
编印《老百姓》旬刊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顾颉刚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
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双流、新津等地考察
同年,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启了输血论的先河,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创办《责善》半月刊,陆续发表《虞幕》《乘龙》《丽江禹迹》等《浪口村随笔》中的一些篇章
4月,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
5月,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
冬,迁北碚,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同时考察大足、合川等地
该年,与娄子匡主编《风物志集刊》
日本投降后,顾颉刚随大中国书局一起迁回上海
到上海不久之后,即前往北平收集之前的藏书,由于战乱他的藏书损失很多,在友人的帮助下收集回一部分
这一时期除了在大中国书局兼职外,他还在复旦大学、苏州教育学院兼职
他在苏州教育学院开设通俗读物编写课程,希望能培养一帮学生维续从事民众教育工作
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物价飞涨,顾颉刚一家的生活颇为紧张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