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国内影响积极影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
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
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
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
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
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
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
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
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
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
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
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
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
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统一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
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
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严复曾对科举制这样描述:“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
” 第二,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
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
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
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
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