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展历史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展历史湖北省文联于1949年7月筹备,成立,至今已召开过8次文代会

省文联为正厅级单位,主管部门是省委宣传部

省文联在职干部职工93人,离退休干部职工82人

其中,在职的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10人,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

内设部室6个:办公室、人事部、组织联络部、创作研究部、机关党委(纪检)、离退休干部处

有事业单位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今古传奇杂志社、湖北画报社、书法报社

今古传奇已形成“一社七刊”格局,并已与《湖北画报》、《书法报》、《戏剧之家》等报刊组建“今古传奇报刊集团”

省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现有团体会员58个

其中省级文艺家协会13个;市、州、林区、省直管市文联17个;武汉钢铁公司文联等产(行)业文联(文协) 28个

13个文艺家协会中,湖北省作家协会单列建制,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北省舞蹈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电影家协会、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为省文联直属协会,湖北省杂技艺术家协会挂靠武汉市杂技团、湖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挂靠省广播电视局

省文联共有县以上会员5万余人,其中省级以上会员17191名(含省作协会员1977名),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2132名,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5059名

省文联业务主管省楹联学会等6个全省性文艺社团

2005年规范之后,省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常设全省性文艺奖项共8个: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湖北戏剧牡丹花奖、湖北美术作品展览奖、湖北舞蹈金凤奖、湖北书法黄鹤奖、湖北文艺评论奖、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奖、湖北少儿文艺金蕾奖(与省文化厅合办)

单独报批的全省性文艺奖项6个:湖北民间文艺奖、湖北曲艺百花书会奖、湖北摄影艺术展览奖、湖北杂技比赛、湖北大学生纪录片艺术节及湖北广播电视文艺奖(与省广电局合办)

省文联机构沿革情况为:1949年7月原江汉、鄂豫两地区文联筹备会合并成立湖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后改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8月创办了《湖北文艺》月刊和文联文工团

1950年9月,召开全省第一次文代会,正式成立湖北省文联

1952年9月至1956年11月与省文化局合署办公

此前,1949年3月,中央中原局召开了中原地区文艺协会筹委会,6月《长江文艺》在郑州创刊

随着大军南下,中原地区文艺协会筹委会(后改为华中文联筹委会)进驻武汉

《长江文艺》第2期即在武汉出刊

后随着中南各省解放,成立了中南大区(辖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江西、武汉、广州六省二市)

华中文联筹委会改为中南文联筹委会,于1950年2月召开了中南区文艺工作者会议

1951年11月,召开了中南区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南文联

1953年6月,召开了中南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中南作家协会

1954年中南大区撤销,6月,中南作协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隶属关系改为武汉市,并于1955年3月召开作协武汉分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随后,中国剧协武汉分会(1956年12月)、中国美协武汉分会(1957年3月)、中国音协武汉分会(1957年4月)相继成立

剧、美、音三个协会合署办公

后与中国作协武汉分会合署办公

1959年10月各协会由武汉市委领导转为湖北省委领导

1960年9月,作协、剧协、美协、音协武汉分会划归省文联,由省文联领导,集中办公

1962年2月,湖北省第三次文代会期间,中国舞协武汉分会成立

文代会后,组建新的省文联,一部分人员留武汉市文联筹委会工作,一部分作家、艺术家及《长江文艺》、《长江歌声》(1949年12月创刊)、《长江戏剧》(1959年11月创刊)人员全部转入省文联

从此,几支队伍汇聚一起,形成了省、市文联稳定的格局

“文化大革命”中,湖北省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被迫停止了活动

1968年10月,绝大部分同志被迁到湖北沙洋七里湖农场省“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改造,少数同志下到地县工作

1972年3月起,从“五七干校”调出少数作家、人员回武汉,成立湖北省文艺创作室(属省文化局领导),承担部分文艺工作,创办《湖北文艺》双月刊

湖北省文联于1978年2月恢复,7个文艺家协会相继恢复活动并由 “武汉分会”改称为“湖北分会”

刊物先后复刊

80年代起,先后又成立了6个文艺家协会

1985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从省文联分出,单列建制

1991年2月,各文艺家协会“湖北分会”改为“湖北省××家协会”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