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遗产守望与传承自古以来,民间绝活都有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包括泥塑制作也不例外
上世纪50年代,在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关心下,“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等专业美术院校,讲授泥塑艺术
同时,天津成立天津“泥人张”工作室,招收了50多位学生学习“泥人张”泥塑技艺,自此打破了民间技艺传承的传统

1963年,“泥人张”艺术展览在北京展出,门前排起了长蛇似的队伍,展览不得不延期一周
看过展览,激动的郭沫若写下“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的诗句
杨志忠就是进入“泥人张”工作室的第一批学员,他学习的内容不只有“泥人张”的手艺,还有美术理论课程和雕塑等相关门类的艺术
后来,杨志忠创作的《颗粒归仓》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课本的插页,“泥人张”三个字伴随着这张插图进入了当时许多小学生的记忆中
近几年,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加大,重要泥塑产地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且有了国家级传承人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泥塑的制作群体已趋于老龄化,其产地已出现濒危现象,个别已成为历史,对民间彩塑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
面临失传的危机,泥塑传承人们早已抛开了传统的传承观念,广收弟子
宁夏杨氏泥塑的传承人杨佳年给招收的学徒发工资,让他们学习杨氏泥塑
但也有些传承人表示出不同的观点,无锡惠山泥塑的传承人喻湘莲认为:“如果祖上传的绝活儿被许多人掌握,那已经失去了‘绝活儿’本身的意义
”而且更令喻湘莲担心的是,产业化的泥塑生产是否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形式的消失
大多数泥塑传承已不是传承人太多的问题,而是后继无人的问题
无锡惠山“学三五年,才能掌握泥塑基本功”
“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和他们的师兄弟为了追求作品的写实风格,能深入工地、农场干活,体验生活
张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吃不了我们当年的苦了
”过去,泥塑艺人的身份、地位低下,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河南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人许述章说“祖传的技艺甚至不能糊口”
国家这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身份陡然上升为“国家传承人”,曾让老许受宠若惊过一阵子
不过,最实在的问题摆在眼前,做“泥泥狗”不赚钱是最现实的问题,许述章说:“现如今打工赚钱的道儿多了,赚钱挺容易,俺儿女瞧不上做‘泥泥狗’的活儿
”如何让泥塑走得更远,作为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主席,张认为,本着“拯救、保护、发展”的原则,保护和关爱产生泥塑产品的民间文化土壤
同时,媒体应加大宣传,使更多年轻人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
这样,我们中华的泥塑才能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