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关于音位兰司铁认为,阿尔泰语言都曾有过清唇音[*]p—或与它接近的清音,这个音在前蒙古语和前突厥语中是作为[*]p—、f、x和h而走向消失的
它在通古斯语言中也以常见的普遍的语音演变规律而存在
后来,伯希和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这个清辅音不是擦音,而是塞音,并认为兰司铁的例证里,最有说服力的是:蒙古语oroi“顶”,通古斯语horon,满语foron,奥尔恰语poro,义同前;蒙古语αluqu“锤子”,满语folgo,鄂伦春语xαluqα,果尔特语pαlū,义同前;蒙古语ünür“气味”,ünüs—“嗅”,满语funsun“气味、香味”,鄂伦春语xunke“香味”,奥尔恰语xunke“嗅”,等等
这就是阿尔泰学有名的“兰司铁—伯希和定律”
定律把[*]p—的历史演变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p→f→h→0(零)各个阶段语音在阿尔泰语系诸语族语言里的分布是:在蒙古语中,中世纪蒙古语为h,达斡尔语为x,土族语为近代蒙古语为0(极少数情况为p)
在满—通语族语里,满语为f,果尔特语为p,鄂温克语为h
在突厥语族语中,按照波谱的说法,前突厥语为h,原始突厥语为h,东南群和西南群语言为h,其他为0
3.关于[*]g音位
蒙古书面语的q、k、、g在中世纪蒙古语里是q、k、g,而且有k和g混用现象
以此为根据,有人认为,蒙古书面语的q、k、、g是由q、k演变而来的
也有人认为,q、k、、g是由一个q演变而来的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曾经有过与[*]k对应的[*]g音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