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人物生平

陶孟和人物生平陶孟和的父亲陶仲明是一位塾师,他幼时随父在近代教育家严修(严范孙)创办的家塾中就读

这所家塾半日读四书五经,半日读西学

西学由张伯苓执教,课程有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1904年严氏家塾改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

陶孟和成绩优异,旋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留学,1906-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历史和地理

当时,他对中外地理特别感到兴趣,曾和同学杨文洵搜集大量资料,编译《中外地理大全》一书,共两卷,上卷为中国之部,下卷为外国之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在10年中再版7次

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年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陶孟和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

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

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陶孟和极力支持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改革主张和措施

在本职工作之外,陶孟和在多方面出力襄助蔡元培的校务工作

1919年,陶孟和赴欧考察时,特别注意为北京大学罗致人才

当时他在英国见到李四光和丁燮林(丁西林),即盛赞他们为“不多觏之才”,致函胡适说“望与校长一商,如能得两君来吾校,则大佳矣”

后来李、丁两位俱被蔡元培延聘至校

他是参与管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委员,负责英文杂志的选定工作

由于他知识广博,尽职尽责,所选的杂志,非常恰当

他出国时,也要热心为图书馆选购图书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陶孟和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校刊物方面,他是《社会科学季刊》的员,《北京大学月刊》的顾问

陶孟和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哲学研究会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参加过哲学研究会的活动

1919年冬,在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十几人曾联合“请蔡孑民、陶孟和、胡适之三先生各谈话一次,均在北大文科大楼

谈话形式为会友提出问题,请其答复,所谈多学术及人生观问题”,毛泽东每次都参加,在他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陶孟和正是这时与陈独秀、胡适等相识相知、共同战斗的重要一员

他担任《新青年》,对《新青年》非常热心,尝与友人盛赞《新青年》的精神

他在1919年3月致胡适函中说:“设《新青年》之精神得以贯彻,亦可喜也”

在《新青年》杂志上,从第2卷(1917年)至第8卷(1920年),陶孟和共发表10余篇文章,有《社会》《我们政治的生命》《战后的欧洲》《怎样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人民的分析》《新青年之道德》《贫穷与人口问题》《女子问题》《论大学教育》《大学课程问题》《留学问题》《论平民教育运动》等

在这些文章中,他极力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改革和创新社会制度,提倡研究社会问题和调查社会实际情况,主张改革和发展大学教育以及拥护平民教育运动改革,充分表现了他的科学态度和改革精神

陶孟和这时还非常赞赏苏联的变革与发展

1924年1月24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陶孟和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2月26日,他与李大钊、马叙伦、郁达夫、丁燮林、沈尹默等47位教授致函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求政府与苏联恢复邦交

函中特别指出:“苏俄以平民革命推倒帝制,……其显扬民治,实吾良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