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人物生平

刘半农人物生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江阴杂志》

辛亥革命中,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

同年3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

民国二年(1913年)春,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

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民国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

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与《新青年》工作

同年3月,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民国九年(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

民国十年(192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8月,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同年秋,刘半农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在报纸上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碑墓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