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石窟窟介绍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

四大石窟窟介绍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

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

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

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

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

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

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

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

”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

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

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

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

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