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事件因果关联

同时性事件因果关联同时性也是事件因果关联的原则,指个体内在心灵事件与外在物理事件同时发生的一种意义重大的巧合

因此,自己的梦境同时也在真实生活中成真,或者是许多相似的事件重复地发生(某个意象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中出现)

这种巧合并不是随机的,荣格认为与人类无意识中的活动著的原始意象紧密关联

同时性表达了荣格的一元世界观,他有意把原型与组合同时性的「运作者」等同看待,并推定这类巧合的基础是建立在产生心灵意象及物理事件的组合者之上

(Stein, 朱侃如译, 2001:270)以荣格的假说来论,这组合者与运作者极大可能是原型

因为原型具有超越性功能,只有这超越性才能让心与物合一;也只有这超越性才能使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联动

把这个性质放到心灵现象的结构中去,就可以解释心灵现象发生的原因与运作的轨迹

1952年以後,荣格明显认同其理论与超心理学的关系

其同时性的想法正是佛教中的「因果同时」,意指没有时间性的经过,因与果同时发生

荣格认为这是「有意义的偶然」,他似乎是根据过去冗长的经验做假定,而且有意义的偶然的相互重叠是患者痊愈时的一大契机

荣格曾举自己的实例:(Jung, 杨儒宾译, 1995)一九四九年四月一号清晨,我记下一件雕刻作品,其间含有半人半鱼的图像

然後午餐,餐桌有鱼;还有人提及使某某人变成四月鱼(aprilfish)的风俗

下午时刻,有人展示给我看一幅刺绣,内有海怪及游鱼的图式

隔日清晨,我看了一位老病患,她十年内头一次来拜访我,就在前晚,她梦见了一条巨鱼

几个月过後,我利用这一系列的事件,撰写一篇篇幅较大的著作

写就之後,我信步走到屋前湖泊旁,这地方当日早上我已走了好几回,可是此次却发现一尾一尺长的鱼横躺在防波堤边,由於没有其他的人士在场,我不晓得这尾鱼怎麼能在这里出现

这样的巧合,很难不使人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组系列里的事件相当多,其性质也相当特殊,它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我相信这虽是一组概率的集合,但它绝不仅仅重复而已

他又说:(Jung, 杨儒宾译, 1995)在某些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些印象,意即对未来的事件我们可以有种预知的能力,有些情况是时常发生的,比如:当我们想到可能会在街头遇到老友时,情感真是难以抑止,可惜大失所望,所碰见的只是个陌生人,然而,当拐个弯时,却赫然和他本人碰面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到,而且绝非异常,可是我们通常都是在刹那的惊讶後,随之迅速忘掉

荣格也提到例如车票号码的巧合、偶然想连络的友人的电话号码、以及电报号码有时会碰巧重叠,这种偶然的重叠对治疗患者有效果,荣格因此认为时间与空间中有某种心理上可以调整的关系,他更进行与占星术或易学有关的实验,并发表书籍

这也是荣格晚年的学说广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秋山智子, 1970)自从荣格体会到《金花的秘密》後,他开始对炼金术产生兴趣,对荣格来说这也是具有同时性的象徵,因为它与荣格描绘的曼陀罗经验很相似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荣格不再把印度的军荼利(kundalini,即瑜珈)冥思看作是生物学体系,更不肤浅地视其为一种体操而已,他比较了曼陀罗与静修法,把「金花(华)」视为自我完整性的模型

这一事件本身就包含著两个方面:曼陀罗的象徵性和同时性原则,即唯一的宇宙的双重表现----心理学和超心理学的表现

实际上荣格感受到,在与唯一的宇宙遭遇时的一瞬间,个人体验到强大的作用

若是以一般心理学角度来看,同时性在荣格的概念中是一个最抽象、最难以捉摸的概念

荣格把同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著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

(Jung, 1969:520)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因果律的结果,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联系的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决定性因素是意义,是来自个人的主观经验:各种事件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Moacanin, 江亦丽等译, 1999:62)而非只是巧合

这种结合只有在没有自我意识介入的时刻才能发生

它不是在精神的无意识中孕育,而似乎走出精神本身秘密设计

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同时性活动,发生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梦一样,如果不注意识别它们,它们就仍然是无意义的

荣格在发展他的同时性概念时,把它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一些发现联系起来

从理论物理学中我们已经得知:因果性和预测在微观物理世界中已不再真确

(Jung, 1969:421-422)他得出结论:「在微观物理学和他的深层心理学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背景

」(Jung, 1977:538)同时,荣格回顾中国古代哲学,认识到同时性和不可名状的「道」这一观念之间的对应

(Moacanin,江亦丽等译, 1999:63)事实上,正是《易经》及其方法对荣格的同时性概念的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荣格就曾亲自试验过《易经》的方法

事实上理性科学与直观哲学这两种看来似乎是对立的构想决不是互相矛盾的

按照荣格的看法,《易经》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交流的仪式,它通过「数」的组合而成的卦相来显示无意识所给予的暗示

数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曾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属性

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谈到这一点,并论证说,在现代物理学和东方神仙主义之间存在著密切的相似性

理论物理学的发现揭示了宇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元素所组成的动力网

这正是佛教与道教哲学的根本思想

荣格认为同时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间的深刻和谐」

(Jung, 1959:261)因此,一旦体验到这种和谐,它就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给予个人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

按照宋非(http)的理解,荣格的意识与无意识系统与中国的阴阳思想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应关系

集体无意识对应於无极,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时间与空间尚未出现;而个体无意识则对应於阴;个体意识则对应於阳;无意识和意识合而为太极

而荣格所说的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的同一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没有任何区别

在中国思想中,无意识(阴)和意识(阳)间没有出现像西方的极大的二元分裂,而是两者互相纠缠与冲突又互相包容,正像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

因此在此理论基础上,荣格的同时性亦即是阴阳两种内涵的同时呈现,并非无意义的巧合

例如我们在街上走路,突然想起某位朋友,结果在转个弯时就遇到这位朋友,正是古人所言「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情境,这是荣格的同时性表徵,具有我们意识里不知的意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