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霓裳羽衣曲

古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精品,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已经残缺不全

《霓裳羽衣曲》描写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

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宠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有磬、箫、筝、笛、箜篌、筚簟、笙等乐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