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中国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中国博物馆中国近代的早期博物馆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博物馆,初期都没有专门修建博物馆建筑

后来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圆明园路建造的亚洲文会博物馆和法国人建造的震旦博物院都套用了欧洲博物馆的建筑形式

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建筑采用西洋式,按中国园林方式布局

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博物馆的数量、类型增加,但馆舍多半利用古旧建筑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清宫所藏文物连同古建筑群向公众开放,是为古建筑办博物馆的典型

这一时期以来,地方博物馆在利用各种旧建筑物办博物馆时,也对原建筑作了程度不同的装修改造

30年代中期,中国建成了 2座现代博物馆建筑,即南京的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中央博物院原来的总体规划为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设有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是一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式建筑群,1933年建成东翼人文馆,平面呈“曰”字型,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样各种用房配备齐全

上海市博物馆选址在当年的上海新市区中心地带,系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雄伟的仿古建筑,陈列室、藏品库及各类办公用房、设备齐全,1935年开馆后不长时间即毁于战火

中国博物馆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当时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活动,都是利用旧建筑进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开拓性的发展,1949~1966年新建了数十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两种趋向:一是按苏联展览馆模式设计博物馆,如安徽省博物馆(1956)、中央自然博物馆(1955,今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等,建筑平面都呈“山”字型,建筑高大

这类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不适合博物馆使用,很难为陈列和参观组织合理的人流路线,层高太高,采光太亮,照度分布不均,内装修中雕饰、彩画、枝形吊灯等过多,干扰展览效果,库房面积不足,或建筑条件不符合藏品保管要求

另一趋向是按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建造博物馆,如北京的中国美术馆(1959),是一幢用传统的亭台楼阁形式组合成的博物馆建筑;上海鲁迅纪念馆则采用浙江绍兴民居形式,平面作“】”型布局,还附有一小巧的内庭园(1956);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采用了须弥座形式的台基,琉璃瓦檐口,正立面上使用了放大尺度的柱廊,建筑外貌气势雄伟,表现出建筑物的纪念性意境,建筑平面呈僽型,空间布局具有良好的流线,展览、保管、研究等各种用房功能分区明确,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但陈列室过高,窗户过大过多,为空调供暖降温带来许多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博物馆建筑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某些纪念性博物馆设计由于采用庸俗的象征主义、形式主义创作手法,少有可取之作

70年代末以来在吸收国外现代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同时,开始走上探索中国现代化博物馆建筑的道路,如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乐遗址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注意了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也灵活多样,功能分区明确,流线合理,各种用房面积分配适当,并对博物馆建筑现代化民族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