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背景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背景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大体形成于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

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了一场清除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影响的斗争

维戈茨基一方面积极参与心理学界反对以г.И.切尔帕诺夫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心理学的论战,同时也进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

这样,他便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针对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戈茨基对人的高级心理功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反对心理学中排除人的意识的研究倾向

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功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为了解释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实现的具体机制,他提出了工具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石刀、石斧乃至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人运用这种工具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操作,人由于使用了物质工具,才最后脱离了动物世界;另一种则是符号、词乃至语言的精神工具,人运用这种工具进行精神生产、心理操作

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它们的心理功能只能永远停留在低级的水平上

人有了这种精神工具,就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的阶段

精神工具也象物质工具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起初只是一些极为简单的符号、记号,后来便出现了语言、文字

精神工具越复杂,精神生产、心理操作的内部技术也就越高级

然而精神工具是随着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精神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说明精神工具的运用如使心理功能发生质的变化,他提出了中介结构理论

认为一切低级的心理功能从其结构而言都是直接的,但是高级心理功能在结构上则多了一个中介环节,因而使他们具有间接的性质

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通过了精神工具X,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见图)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