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追根溯源

山东大学追根溯源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

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

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

 山东大学堂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

是年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

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

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

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

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

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

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

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

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为等候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停办

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

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

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

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六所专门学校(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

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

同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讲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 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

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

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

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