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书院发展历史

英华书院发展历史马六甲时期(1818年-1843年)英华书院是由来自伦敦传道会的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计划创办,创办人也包括第一任院长米怜,当时学校的英文名称定为“Anglo-Chinese College”

1818年,英华书院在马六甲开始建基,并于同年11月11日进行奠基礼,此日现被校为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1820年英华书院建成

1822年,院长米怜病逝,由曾在英华书院修业的宏富礼接任

1833年,传教士戴尔在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布道站建立铸造中文活字阳文钢模、阴文铜模、以便铸造金属活字

1839年,英国苏格兰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接任为校长

1843年,院长理雅各把英华书院和附属印刷厂迁至香港,包括从新加坡运过来的将近3900个中文活字钢模

香港坚道时期(1843年-?年)1843年,院长理雅各将英华书院由马六甲迁到香港岛的坚道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为主的报章《遐迩贯珍》创立,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

王韬在1862年《香海羁踪》一文中报道,当时香港共有三间书院,上环大书院,校长史安,中环保罗书院,校长宋美,上环、中环交界处的英华书院,校长理雅各,“皆有子弟肄业,教以西国语言文字,造就人才,以供国家用

英华书院兼有机器活字版排印书籍

” 当时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俄国沙王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国、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先后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

 除了英华书院外,刚才提到的两间书院,至今仍然存在

香港中西区半山般咸道时期(1873年-1930年)1873年英华书院迁往新地址中西区半山般含道

同年,校长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的家乡;王韬买下英华书院旧址的印刷厂,在荷李活道29号,创立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

香港九龙旺角区弼街时期(1930年-1963年)弼街校舍位于香港九龙旺角弼街 56 号,现址为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基督教大楼

香港九龙九龙城区九龙塘牛津道时期(1963年-2003年)牛津道校舍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城区九龙塘牛津道 1 号 B,现址为中华基督教会基华小学 (九龙塘)

牛津道时期是英华书院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阶段

1964年,校报“火炬”创刊,为全港最早期拥有校报的学校之一1971年,夺香港校际体育运动比赛最高荣誉“玫瑰杯”1991年,恢复社制比赛1997年,出现该学校的首位香港中学会考10A状元曾申翘2000年,英华书院计划选址筹建新校2003年9月,迁校至西九龙深水埗

新校所在街道被命名为英华街

香港九龙深水埗区长沙湾英华街时期(2003年-现在)2004年 学界手球十连霸(因此队衣上出现一颗星,此后每十年冠军便增添一颗星)2005年 设立校史馆2008年 转为直资中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