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解读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解读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重大国家工程

 协同创新中心 让1+1>2与“211工程”、“985工程”不同,“2011计划”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

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三个单位在国内量子科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顶尖的实力,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再允许其独自运作,而必须集群协同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的特区,推动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因为要实现真正的应对需求,并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体制机制上也都面临着一些必要的改革

1+1大于2,这正是“2011计划”的目的

全国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

这167个申请经过三轮的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得以通过,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其中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科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

 国家支持 不再以资金为主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大量资金对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2011计划”改变做法,国家支持不再以资金支持为主

各协同创新中心已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也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

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

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2011计划”专项资金,应该用于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方面,在高水平的队伍组建、协同的机制、学者流动的机制、学生培养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年一个周期建设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取消了终身制

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对于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四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

如果完成目标而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可进入下一周期

从而让“2011计划”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和创新的活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