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著名人物黄帝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
弱而能言
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神农,是炎帝神农合一的简称
“神农”之所以始终存在于不同传说的“三皇”之中,并非仅仅因为他发明了“烈山泽而焚之”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炎帝神农对中华远古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子产子产,(约公元前582年-公元前522年)名侨,字子产
河南新郑人,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
子产对后世法学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周景王贵十九年(公元前536年),子产为适应新的封建制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开始铸刑书
公孙子都公孙子都,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原名公孙阏(yān)
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
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
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dū)姓
邓析邓析,(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1年),河南新郑人
子产执政时曾任郑国大夫,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反对礼治的思想家
申不害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战国初期法学代表人物之一
申不害少年从学黄老(黄帝、李耳),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等
主张国君依法治国,实行严刑峻罚,以术驾御群臣,操生杀之权
韩非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
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郑国郑国,战国末韩国(新郑)人
韩国水工(官名)
当时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
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
张良留侯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末期韩都(新郑)人
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9岁,进士及第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李诫李诫(约1060年-约1110年)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
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大约只活了四十多岁
许衡许衡(1209-1282)中国元代哲学家
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
河南新郑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焦作)人
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
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
许衡34岁时,始得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崇信程朱理学
高拱高拱(1512年-1578年)明嘉靖﹑隆庆时大臣
字肃卿,号中玄
河南新郑人
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选庶吉士,逾年授翰林院编修
三十一年八月为裕王(即穆宗朱载垕)侍讲,侍裕邸九年,累迁侍讲学士,拜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