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学阿拉伯代数学

阿拉伯数学阿拉伯代数学“代数(algebra)”一词源于阿拉伯语“al-jabr”,它最早出现在花拉子密的《还原与对消之书》(kitāb al-jabrwa-al-muqābala)(约820年)中,该书简称《代数学》

书中处理含有未知数的问题,先设未知数为“物”,即今x,随后根据题意列方程

在方程化简过程中便涉及“还原与对消”,相当于今天的移项与合并同类项

当时花拉子密仅考虑含有正根的方程,则所有二次及以下方程可化为如下六种形式之一: 对于方程求解,尤其是后三种方程,花拉子密给出与今天相同的公式解法

该书确立了后世代数学中:方程化简和方程求解这两条主要发展脉络

花拉子密的工作很快被阿布·卡米尔(Abū Kāmil,约公元850~930年)等阿拉伯数学家继承并发展

后来,斐波那契参阅了卡米尔的代数学著作并撰写了《计算之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二次和三次方程以及不定方程理论,对改变欧洲数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最终引导了16世纪意大利代数方程公式求解方向的突破

在方程化简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凯拉吉,他首次给出了:的定义,并指出其可以扩展到任意正整数指数幂,同时还利用倒数的概念将其扩展到任意负整数指数幂

随后凯拉吉提出了“算术化代数”的概念,即系统地将加、减、乘、除、比例和开方这几种算术方法应用于代数表达式

首先在一般高次方程求解领域有所突破的是奥马尔·海亚姆(Omar Khayyam,公元1048~1131年),他在约1070年完成的《代数论》(The Algebra)中给出了三次及以下全部25种方程的分类,且均给出了基于希腊数学知识的几何解法,尤其是对其中的13类方程分别利用两条圆锥曲线相交的方法给出其几何解,本质上是利用圆锥曲线交点对方程的解进行定性描述

海亚姆的继任者萨拉夫丁·图西(Sharaf al-Dīn al-Tūsī,公元1135~1213年)在1209年完成的《方程》(The Equation)一书中,对海亚姆的方程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继承与发展,由于不满足于利用圆锥曲线交点对于方程解“定性的描述”,图西在方程的“定量数值解”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